-
“蕨”代芳华——鹿角蕨
蕨类植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羊齿植物,您是否又听过呢其实羊齿植物就是蕨类植物的另一个别称。那么为什么蕨类植物会被称作羊齿植物呢这是因为古人在日常观测中发现蕨类植物的叶片与羊齿非常相似,从而给予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称呼。其实,羊齿植物是我们对蕨类植物的一种刻板印象。山间林下、低矮草本,有着如羊齿般的羽状叶片(图1A),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蕨类植物吧!事实上,蕨类不仅有羽状叶片类型,也有单叶类型(如:星蕨属Microsorum,图1B);不仅有低矮草本,也有高大木本(如:桫椤科Cyatheaceae,图1C);不光可以生长在山间林下,亦可水生和沼生(如:水蕨属Ceratopteris,图1D)。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种植物是一种大型附生蕨类,它的叶二型(能育叶和不育叶),其中能育叶形态更是多变,状似鹿角。它就是蕨类植物中别具一格的存在——鹿角蕨(图2)。图1:蕨类植物。A:金毛狗 Cibotiumbarometz;B:江南星蕨 Lepisorusfortunei;C:笔筒树 Sphaeropterislepifera;D:邢氏水蕨 Ceratopterisshingii。图2:鹿角蕨植株照。A:生境;B:个体;C:孢子囊。(曾佑派摄) 1858年,WilliamJacksonHooker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该种可育叶裂片短,凹陷部分呈半圆形,大型淡褐色的孢子囊群突出,上缘形状与壮丽鹿角蕨(Platyceriumgrande)相似,但更接近肾形,首次将它作为一个新种进行处理(图3左)。此外,他还将Wallich1826年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和1827年在缅甸Martaban(现位于Mottama)采集的标本指定为该新种发表的凭证,并在原稿中绘制了线描图(图3左),将其命名为Platyceriumwallichii。属名“Platycerium”是由“Platy-”和“-cerium”组成,其中“Platy-”有“扁平的”之意,而“-cerium”则为“角状结构”,合起来就是“扁平的角状结构”,种加词“wallichii”则是纪念Wallich的采集贡献。时至今日,当年Wallich在缅甸采集的标本仍保存在邱园植物园(K)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BM)中(图3右),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虽然鹿角蕨被描述并发表了,但它的系统位置也是几经变更,近年的研究将它放在了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鹿角蕨属(Platycerium)。图3:鹿角蕨原始文献和模板标本。左图:原始文献;右图:合模式(BM001038346,图片来源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鹿角蕨属是水龙骨科和禾叶蕨科植物(polygrammoidferns)中为数不多的泛热带分布的类群,共包含15-18种,其中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州分布有6种,8-11种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南美洲仅分布有一种。它们主要附生在树上,有时也会附生在岩石上,通常生长在比较开阔的地带。中国作为鹿角蕨属分布的北缘,仅在云南分布有鹿角蕨一种。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和栖息地的破坏,鹿角蕨的野生居群遭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野生个体数量急剧下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其评估为极危等级(CR),《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其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此时,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既然鹿角蕨如此濒危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为什么市场上还是经常能看到鹿角蕨的存在这里可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我国受保护的仅鹿角蕨(Platyceriumwallichii)一种,它也被称作绿孢鹿角蕨,而市场上流通的“鹿角蕨”通常是指鹿角蕨属的植物,如: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bifurcatum,图4A)、皇冠鹿角蕨(Platyceriumcoronarium)等以及它们的品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所谓的保护都是针对野生植物,而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种并不在保护的范畴,这也是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不少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原因。当然,如果贩卖的是野生保护植物,这还是“很刑”的。图4:华南植物园保育的鹿角蕨属植物(部分)。A: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bifurcatum;B:象耳鹿角蕨 Platyceriumelephantotis;C:东非鹿角蕨Platyceriumalcicorne。 二歧鹿角蕨、象耳鹿角蕨(Platyceriumelephantotis,图4B)和东非鹿角蕨(Platyceriumwillinckii,图4C)等(图4)。遗憾的是鹿角蕨本种在一次展出后“香消玉殒”了。当然,如果想看“鹿角”,其实二歧鹿角蕨的特征更为典型。二至五回叉裂的能育叶与鹿角不能说一模一样,那也是相差无几。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区分呢最直观的区分就是:鹿角蕨孢子呈淡褐色,叶脉呈密网状,而二歧鹿角蕨的孢子为暗褐色,叶脉不为密网状。此外鹿角蕨正常能育叶片狭长,基生不育叶小,而二歧鹿角蕨则刚好相反。
2025-03-27
-
蕨界“铁憨憨”——苏铁蕨
苏铁蕨(Blechnuminsigne)为乌毛蕨科苏铁蕨属植物,因茎叶似苏铁而得名。根状茎粗短,主轴圆柱状,顶端密被红棕色长钻形鳞片。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的孑遗植物,是介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苏铁蕨对于研究植物的物种进化以及植物的区系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的神秘来客:身世溯源在恐龙尚未称霸的4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的地球上,苏铁蕨就已悄然登场。历经中生代侏罗纪的辉煌,见证无数物种兴衰,地球多次沧海桑田,多数同类消逝在岁月长河,苏铁蕨却顽强存活,是活着的植物化石,是珍贵的古老植物。自然雕琢的艺术品:独特外观苏铁蕨植株高达1.5米,直立或斜上的主轴,像坚固的黑褐色木柱,支撑起整个植株。顶部与叶柄基部,密密麻麻的鳞片,犹如精心编织的铠甲。叶片一回羽状,羽片线状披针形,基部为不对称心脏形,近无柄;叶脉两面均明显,沿主脉两侧各有1行三角形或多角形网眼;叶片正面绿色,背面白绿色;新生嫩叶红色。孢子囊群沿主脉两侧的小脉着生。孢子囊群沿主脉两侧的小脉着生。分布探秘在中国南方,从广东、广西的温暖大地,到海南的热带岛屿,从福建南部、台湾的湿润区域,到云南、贵州的山川之间,海拔200-1800米处,只要有干旱荒坡、向阳山坡,就可能发现苏铁蕨身影。它还跨越国界,在亚洲热带地区,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菲律宾,都留下了绿色足迹,宛如大自然随手洒落的绿色宝石,点缀地球版图。植物宝藏科研先锋:苏铁蕨堪称植物进化“解谜大师”。无真正种子却有胚球,木质部发达、茎能增粗,大型叶片独特,这些特征是蕨类向裸子植物过渡关键线索。科研人员研究它,如同拼图,逐步还原植物进化历程,打开植物进化历史大门。民间本草:在中国民间,苏铁蕨是备受青睐的中药材。它的茎是“多面手”,能清热解毒,缓解感冒不适;可活血止血,应对烧伤、外伤出血;还能驱虫,解决蛔虫病困扰。不过,野生苏铁蕨受保护,如需药用,要通过合法人工培育渠道获取哦。守护苏铁蕨苏铁蕨对生存环境挑剔,自身生物学特性特殊,加上人类非法挖掘、破坏栖息地,野生居群数量锐减,已站在濒危边缘,因此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植物,关乎生物多样性,也是守护人类家园。让我们携手,拒绝非法苏铁蕨制品,宣传保护知识,让苏铁蕨在地球永远绽放生机。参考文献[1] 陶文琴,缪绅裕.苏铁蕨在广东的分布概况及其中药饮片溯源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24,53(02):191-196.DOI:10.19692/j.issn.1006-1126.20240208.[2] 唐忠炳,李中阳,彭鸿民,等.江西乌毛蕨科一新记录属[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3):90-91.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17.03.022.[3] 刘艳春.苏铁蕨的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J].云南农业,2016,(12):46-48.来源:华南植物园
2025-03-25
-
高山杜鹃花
杜鹃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它盛开时艳丽胜过桃李,美丽堪比牡丹,素有“花中西施”的美誉。杜鹃花色彩绚丽,有红、淡红、黄、紫、白及复色等多种颜色。杜鹃花还有许多别名,如映山红、山踯躅、山石榴、照山红、满山红等,每一种名称都体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与赞美。杜鹃花不仅在植物分类和园艺上具有多样性,还在文学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诗人表达思乡、离别等情感的重要载体。杜鹃花作为杜鹃花属植物的总称,全球约有1000种,其中我国拥有约600余种,占全球资源的60%,显示出我国在杜鹃花资源上的显著优势。杜鹃花属可细分为多个亚属,如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和杜鹃花亚属等。在欧美园艺分类中,通常将杜鹃花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归为“Rhododendron”,国内通常译为“高山杜鹃”;而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和马银花亚属则归为“Azalea”,国内通常译为“杜鹃花”。杜鹃花最早以“山石榴”出现在东晋周景式的《庐山记》:“香炉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垂生山石榴,三月中作花,色似石榴而小淡,红敷紫萼,烨烨可爱”。描述了庐山的雄奇和山石榴的美丽,体现出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后有唐代白居易的《山石榴寄元九》:“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中进一步证实了山石榴即为杜鹃花,展现了山石榴花的艳丽和风姿;而杜鹃花第一次出现在诗词中,是唐代李白所写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通过杜鹃花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展现了其“花色艳丽却生于苦寒”的文学意象,与其在高山逆境中生存的生物学特质相呼应。PART.01什么是高山杜鹃高山杜鹃是国内对一类杜鹃花的俗称,并非特指某一种杜鹃花,最初是指常绿杜鹃花亚属的种类及其品种。这类植物最早得名于其在高山环境中的广泛分布。高山杜鹃常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片革质且较大,它们花型优美,通常由20至30朵花组成伞形或总状花序,形成花团锦簇的壮观景象。高山杜鹃在高山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艳丽的花朵为荒凉的高山增添了生机,同时为众多高山昆虫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高山杜鹃丨联盟图片:image.cubg.cn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杜鹃的蜜腺结构与花色进化与高海拔熊蜂形成了专性传粉关系,体现了物种间的协同演化智慧。这种互惠关系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物种间构建了复杂的互惠网络,展现了生命演化的精妙与智慧。PART.02植物学分类上的高山杜鹃杜鹃花亚属分多个组,其中一个小组,叫高山杜鹃(亚)组,全球有36种。低矮小灌木,株高多为20-50cm。分布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及内蒙古;环北极间断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朝鲜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及萨哈林岛(库页岛)、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等。生长环境为高山、苔原、多岩石地方或沼泽地带。PART.03高山杜鹃的前世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植物猎人”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标志着中国植物采集的黄金时代拉开序幕。受时代背景影响,植物的传播过程不仅是物种的迁移,更是人、植物、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这些植物猎人通常采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在其活动区域内广泛搜寻,并将具有高观赏价值的植物资源带回西方。根据植物学史的记载,罗伯特·福琼(RobertFortune)、亨利·威尔逊(HenryWilson)和乔治·福雷斯特(GeorgeForrest)等著名植物猎人多次前往我国的西南山区,采集并带走了大量杜鹃花标本和种苗。据统计,约有400种中国杜鹃花野生种被引入欧洲。例如,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引以为傲的数百种杜鹃花,其原产地大多为西南山区。这一时期的植物采集活动,既推动了植物学的全球交流,也反映了当时殖民扩张背景下资源流动的不平等性。 中国杜鹃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惊艳了欧洲园艺界,推动了杜鹃花育种的蓬勃发展。自1860年起,杜鹃花杂交育种迅速兴起,最初在英国盛行,随后逐渐扩展到北美、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形成了如LODERI、CHARLESDEXTER、HOBBIE等著名品种群。中国杜鹃花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欧洲杜鹃花的基因库,还促进了整个产业的繁荣。许多花园争相栽培杜鹃花,使其一度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甚至衍生出“无鹃不成园”的说法,充分体现了杜鹃花在欧洲园艺中的重要地位。云锦杜鹃(Rhododendronfortunei)由RobertFortune于1856年在中国发现并命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杜鹃花种类之一。该物种具有抗性强、花朵大且带有香味的特性,同时结实率也较高。云锦杜鹃是英国LODERI杂交组群的主要亲本之一,该组群被认为是英格兰最优质的杜鹃花类群,以其生长健壮、花序大、花朵呈喇叭形且颜色从白色到粉色不等而闻名。云锦杜鹃后来被引入美国,1922年CharlesDexter开始将其用于广泛的杂交育种。戴克斯特(Dexter)的杂交品种系列传播广泛,许多通过实生苗繁殖,尤其在长岛地区,数以百计的戴克斯特杂交种以其抗性强、花朵美丽、易于栽培而广受欢迎。到了20世纪末,德国推出了INKARHO®系列杜鹃,该系列以抗逆性强、耐较高土壤pH值而著称,云锦杜鹃也是其主要亲本之一。这一系列进一步扩大了云锦杜鹃在全球杜鹃育种中的影响力。云锦杜鹃PART.04高山杜鹃的今生2000年以后以盆栽的形式引入中国,花如霞光般绚烂,备受欢迎。当时为了区别于西洋鹃、东洋鹃等杜鹃花类群,取名“高山杜鹃”。近20年来,随着国内花卉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杜鹃花育种工作突飞猛进。“高山杜鹃”育种工作也在国内开启,比如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农科院花卉所都在做高山杜鹃的杂交选育,已有20多个品种获得国家林草局授权。上海植物园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种和收集杜鹃花的原生种类。研究团队致力于杜鹃花抗逆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团队一方面致力于选育具有高抗逆性和高观赏价值的杜鹃花品种,另一方面则开展配套的栽培繁殖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推广。目前,上海植物园已收集保存了250多种杜鹃花抗逆资源(包括品种),并成功培育出12个新品种。高山杜鹃确实偏好冷凉气候,而上海夏季的高温和土壤碱性对栽培杜鹃花构成了挑战。不过,像‘红粉佳人’这类耐热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在上海地区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盆栽可以越夏,显示出一定的耐热适应性;上海栽培杜鹃花还有土壤碱性的问题,而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pH4.5-6.0),因此庭院栽培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才能满足存活条件。黄杯杜鹃丨联盟图片:image.cubg.cn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部分高山杜鹃的栖息地正面临严重威胁。一些珍稀种类已被列入保护名录,例如中国的黄杯杜鹃(Rhododendron wardii)和大树杜鹃(Rhododendronprotistumvar.giganteum)。根据《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黄杯杜鹃的濒危等级为极危(CR),大树杜鹃的濒危等级为濒危(EN)。保护高山杜鹃不仅是为了守护这些珍稀植物,更是为了维护高山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性。来源:上海植物园
2025-02-28
-
与古树相伴——古蜡梅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有这样一群岁月的守望者静静矗立,旁观人类代际交替,将感想书写在年轮中。也许出现在街旁巷角;也许出现在喧嚣繁华的地铁口马路旁;也许出现在花团锦簇(或冬天光秃秃)的公园中,它们就是记录生态变迁的重要成员——古树。古树不止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人们研究历史带来了多重价值。本文为过去一年中,笔者在植物园观察古树时记录到的变化,希望能启发同样喜爱古树的朋友,以增进对它们的了解。蜡梅原产自我国,园林栽培始于唐代,至今有千余年栽培历史,因为花朵形似梅花、花瓣质地似蜡、在腊月盛开,蜡梅由此得名。其品种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从形态上把蜡梅品种分为“狗蝇”、“磬口”、“檀香(素心)”三大类。素心蜡梅:蜡梅中的名贵品种,素心指内部花被片均为黄色或淡黄色,开花时花瓣反卷,香味浓郁。作为极少数能在北方冬春季严寒开放的赏花树种,国家植物园(北园)自1996年来,引种驯化十余个变种、近百株蜡梅,栽植于卧佛寺。不同品种的蜡梅,花期自11月中至次年3月下,交替开放达半年之久。磬口蜡梅:又名“罄口”蜡梅,花朵形似钟磬,盛开时花瓣半开半含,内轮花被带有紫红色边缘和条纹,香气清溢。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通常为单叶对生,叶对生是叶序形式之一,指每个节上着生两片叶。叶片上面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叶脉下面有短硬毛,摸上去有种粗糙感。相传,卧佛寺古蜡梅曾一度枯萎,抹除老干后,从老根萌蘖出新芽,所以又称作“二度梅”。相传《红楼梦》的故事中,贾府西府海棠枯萎后复活的故事,就是从这株“二度梅”上获得灵感。第一年5月-9月古蜡梅根部萌蘖出新枝(或为前一年掉落种子发芽),为保证古树健康,会将它们剪除。卧佛寺古蜡梅为“狗牙蜡梅”(也叫“狗英梅”)品种。每年二月底开花,三月达盛花期,花香浓郁。蜡梅以其“挺秀色于冰途,历贞心于寒道”的特性,历来惹人喜爱。第一年5月初花芽出现,内部花器正在发育中,它们将保持这样的大小直到秋季来临。第一年10月底沉寂整个夏天的花芽,猛然间开始膨大。第一年11月初满枝花苞蓄势待发,距离古蜡梅盛开还有4个月,花芽看起来已经做好了越冬准备。第一年11月卧佛寺内早花狗牙蜡梅品种先一步开放。狗牙蜡梅,顾名思义花瓣狭长形似狗牙,先叶开放,花被片蜡质黄色,内层有紫晕,雄蕊5-6,花托边缘有不育雌蕊。第二年2月28日古蜡梅盛开,远看枝条上金色星星点点。蜡梅在花败落后,花托下部将逐步膨大,最终变成果托,随成熟逐渐木质化,内有数个瘦果。第三年4月26日蜡梅果膨大,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嫩绿→黄绿→黄中带粉→黄棕→棕褐。左:第四年3月古蜡梅开花时宿存的木质果托右:第三年4月膨大的蜡梅果也许会有人发现,春日的枝头,偶尔也能看到蜡梅膨大的花芽,这是否意味着它即将反季节开放笔者也曾抱有相同的疑问,并在观察后得出下面的结论。蜡梅是虫媒花,需通过昆虫传粉,然而在北方冬日,授粉能手蜜蜂需要抱团挤在蜂巢里确保蜂后的温度,那么谁能给它传粉呢研究人员发现,蜡梅的主要传粉昆虫有苍蝇、食蚜蝇。后者与蜜蜂一样有透明翅膀和黑黄相间的腹部,外表和习性上相似。不过,古蜡梅花期在早春,兴许能等到几只刚刚“睡醒”的蜜蜂给它传粉,毕竟距卧佛寺不远处就是蜜蜂研究所,妥妥地域优势。来源:国家植物园
2025-02-26
-
-
自然在身边——多肉植物知多少
一、什么是多肉植物多肉植物,又被称作多水植物,其名称源于其在恶劣生长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显著特征:植物的薄壁组织异常发达,能够储存大量水分以满足生长和生殖的需求。因此,多肉植物具备了极强的抗逆性。此外,多肉植物还具备一定的空气净化功能。多肉植物的养护管理相对简单,它们对水分的需求周期较长,生命力极为顽强。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多肉植物品种已超过一万种。通过杂交选育和人工诱导,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其分类也日益精细。在肉质植被的分类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肉质植被通常包括仙人掌科植物;而狭义上,则专指除仙人掌科以外的所有肉质植物。二、多肉植物的分类多肉植物的外形主要分为5大类,但类型中偶有交叉:1.直立型:植物通常体型高大,叶片尖锐,缺乏蔓延性的茎干,因此其外观显得刚劲而挺拔。即便经过多年的生长,其形态亦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虎皮兰、非洲霸王树、马齿苋树、象腿树、棒槌树。2.丛生型:通常没有明显主茎,枝条很多,有的主茎底部会分蘖形成许多分枝,分枝储存的水分大,形成了肥大的观赏叶片,如黑王子、观音莲、白牡丹。3.垂吊型:柔软的茎垂钓而下,类似喷泉一般,将花盆盖住,如猴尾柱、串钱藤、佛珠。4.攀援型:部分器官借助外力缠绕、攀附在其他物体上,顺势生长的多肉植物就称之为攀援型多肉,如大苍角殿、垂盆草。5.特殊型:生石花外观奇特,酷似卵石,实则为多年生肉质草本,叶片呈现球状,侧根极少,只有少数须根,具有丰富的色彩类型,观赏价值很高。三、多肉植物的养护技巧1.生态习性:多肉喜爱光照,喜干爽通风环境。日常养护最佳生长温度为20-25度。2.选盆配土:一般养多肉植物需要紫砂盆,紫砂盆隔热效果好,透气性通风性均较佳。盆不能选太大的,不然容易出现浇水淤积烂根现象。配土需选择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能提供一定养分且具有一定团粒结构的土壤,颗粒土5-7成为最佳。3.浇水:多肉植物对水分需求不多,浇水不需太多。浇水要做到干透浇透,不能让花盆积水,不然会出现烂根现象。春秋季可每10天浇一次水,夏季可每半个月浇一次水,冬季可每20天浇一次水。4.施肥:一般选用专用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5.分株:分株是多肉常用的繁殖方式,可用叶插、根插和茎插的方法让多肉分株,萌出新芽,形成新的植株。6.栽后养护:多肉植物需放在通风的地方,经常给予适当的光照,才能保证它株型紧凑,长出状态。最佳光照时间为8-10小时。 参考文献[1]樊昌华,樊仲书,张玉华,等.浅述多肉植物的应用及发展[J].农产品加工,2016,(21):52-53.[2]詹惠玲,蓝翠钰,徐桂红,等.多肉植物景观营造实践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19):52-56.[3]周晓静,周静,翟研,等.多肉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0):47-49.[4]王育梅.多肉植物的栽培与发展现状[J].种子科技,2021,39(21):59-60.[5]兑宝峰.多肉植物概念及分类[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20,(08):32-35.以下图片均拍摄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园茶笠姬珊瑚迎春锦黑蝎子欧版紫珍珠山地玫瑰长毛老乐柱长毛九尾狐泷之白丝金刚纂峨眉山
2024-11-04
-
如霞似锦映蓝天——三花槭
金秋时节,大自然换上了斑斓的衣裳,三花槭(Acer triflorum Kom.)正是这绚烂画卷中的一抹亮色。三花槭又名伞花槭、拧筋槭,是槭树科的一种落叶乔木,高20-25米。三花槭有三片复叶,每片叶子形状各异,有的是长圆卵形,有的是长圆状披针形。三花槭的叶形独特,呈掌状分裂,先端锐尖,边缘在中段以上有2-3个粗的钝锯齿。叶片颜色随着季节的变迁而变化。初春时节,嫩绿的叶片渐渐展开,为大地带来生机;而到了深秋,叶片逐渐转为鲜艳的红色,仿佛燃烧的火焰,令人赞叹不已。三花槭的花序呈伞房状排列;花梗长度介于1至1.2厘米之间,形态细长而纤弱。该植物的花为杂性花,即雄花与两性花异株。花期通常在4月份,而果实成熟期则在9月份。果实为小坚果,呈凸起状,近乎球形,直径介于1至1.3厘米之间,表面密布着淡黄色的疏松柔毛。其翅呈黄褐色,中部较宽阔,宽度可达1.6厘米,连同小坚果的总长度为4至4.5厘米,展开时形成锐角或接近直角。三花槭产自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它生长在海拔400至1000米的针叶及阔叶混交林中或阔叶杂交林中。此外,朝鲜半岛亦有其分布。该物种的模式标本采集于吉林的长白山。它不仅是一种卓越的蜜源植物,它还被誉为绿化和美化工程中的点睛之笔。在中国北方,打造彩叶林景观是增强地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旅游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三花槭以其秋季艳丽的红色叶片,成为构建彩叶景观,尤其是廊道彩叶林景观的理想选择。三花槭叶片三花槭果实三花槭果实三花槭果实
2024-10-31
-
自然在身边——蓖麻
在一些影视剧中,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经常是作为一种暗杀的剧毒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蓖麻还是很常见的。这种乡村路边的寻常植物,真的有电影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大的毒性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蓖麻这种植物。一、蓖麻的生物学特性蓖麻(Ricinus communis L.)隶属于大戟科蓖麻属,是一种可高达5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互生,形态接近圆形,直径范围在15-60cm之间,呈掌状分裂为7-11个裂片,裂片形状为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带有锯齿;叶柄粗壮,长度可达40cm,且内部中空。花朵为雌雄同株,无花瓣及花盘,花序为总状或圆锥状,长度介于15-30cm之间,生长于植株顶端。果实为卵球形或近球形蒴果,长度约为1.5-2.5cm,表面可能带有软刺或光滑无刺;种子则呈椭圆形,长度为1-1.8cm,表面光滑,并带有淡褐色或灰白色的斑纹,胚乳部分呈现肉质特征。二、蓖麻的产地和生境蓖麻原产地可能是在非洲东北部的肯尼亚或索马里,现在可是遍布全球热带地区,甚至在一些热带到温暖带的国家也有人栽培它。蓖麻能适应各种环境,海拔从20m到2300m,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花期也很长,基本上全年都能开花,尤其是在6月至9月这个时段,开花更是频繁。三、蓖麻的应用1.在生态领域修复作用蓖麻以其卓越的耐盐碱与抗逆能力著称,常被用作改善生态环境的优选作物,堪称改良土壤的先锋。同时,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方面,蓖麻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应用价值。2.蓖麻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蓖麻毒蛋白具有抗肿瘤功效。很早以前,一些研究人员就在老鼠体内发现了蓖麻毒蛋白的抗肿瘤活性。3.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应用生物柴油是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多种优点,如高燃烧效率和良好的发动机兼容性,它被视为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尽管食用油和非食用油都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但非食用油如蓖麻油因其成本效益更高而更受青睐。蓖麻油生物柴油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和含氧量,这使得它燃烧更完全,并且可以与传统柴油混合使用,显著减少CO排放。四、蓖麻的毒性蓖麻籽榨油后产生的副产物——蓖麻饼粕不仅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和钙、磷等矿物质,还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如蓖麻毒蛋白、蓖麻碱等。蓖麻籽中的蓖麻毒蛋白是一种植物糖蛋白,其含量在蓖麻籽中最高,是当前世界上已知最致命的毒素之一,可使几乎全部真核细胞染毒。若误食种子过量将导致中毒死亡。虽然说蓖麻种子有毒,但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医药方面,已将蓖麻毒素应用于治疗肿瘤药物的研发。在农药方面,目前蓖麻毒素仅作为生物农药应用于害虫的非精准防治。参考文献[1] 苏志敏,罗蕊,王志妍,等.蓖麻的应用研究进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06):108-112+123.[2] 彭晓媛,蔺吉祥,李书鑫,等.能源植物蓖麻抗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2):26-30.[3] 李楠,黎继烈,朱晓媛.蓖麻毒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3,38(6):24-27.[4] 陈明,范涛,张丽丽,等.蓖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8,8(9):58-63.[5] 代梦媛,高梅,赵明辉,等.蓖麻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OL].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5.[6] 《中国植物志》
2024-10-22
-
自然在身边——美国薄荷
美国薄荷(Monardadidyma L.)又名马薄荷,洋薄荷,佛手柑,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气味,它的气味类似于柑橘类植物的香气。其原产地为美洲,隶属于唇形科美国薄荷属,为直立的多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介于100cm至120cm之间,茎部呈锐四棱形,并带有明显的条纹。其叶片形态为卵状披针形,长度可达10cm,宽度至多达4.5cm,叶片先端逐渐尖锐或呈长渐尖状,基部则为圆形,边缘具有不等大的锯齿,整体质地呈纸质。此外,美国薄荷的花期主要集中在7月,在世界各地被用作园林花卉进行广泛栽培。 这种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是一种优质的蜜源植物,其花朵富含蜜分,对蜜蜂、蜂鸟以及蝴蝶等昆虫展现出极高的吸引力。美国薄荷和普通薄荷的区别是什么首先,它们的花序形态不同,美国薄荷的花序更为高耸,花型较大,且花色更为浓艳。其次,两者的叶片形态也各有特点,美国薄荷的叶片较大,几乎是常见薄荷的两倍,其形状为卵圆披针形,宛如两只大耳朵,显得既有趣又可爱。此外,两者的生长环境亦有所不同,美国薄荷在中国各地园圃均有栽培,其性喜凉爽、湿润、向阳的环境,也耐半阴。适应性强,只要土壤条件适宜,无论是在林间还是田野之中,均能生长得娇艳欲滴,展现出其非凡的生命力。薄荷则多生于水旁潮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 美国薄荷与薄荷皆蕴含一定药用价值,其中薄荷素以中华传统中药之重要成员而著称。然而,在花期方面,薄荷却未能与美国薄荷相媲美。美国薄荷的花期不仅早于薄荷,且更为持久,花色亦相对更为鲜艳。美国薄荷的食用价值。美国薄荷的叶片散发出一股独特而宜人的芬芳,不仅其花朵,连同叶片皆可作为食用之材。它们常被作为沙拉或水果沙拉中的装饰性食材,为食品增添风味与美感。此外,美国薄荷的叶片亦可用于调味品的制作,或是冲泡成芳香四溢的茶饮。在食品工业中,它亦被广泛应用于果冻、饮料等产品的风味增强,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美国薄荷的药用价值。美国薄荷作为一种常用的家庭药材,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表现突出。其作为茶饮,可有效缓解恶心、胀气和失眠等症状。其叶子和开花的茎部均具备驱虫、利尿、化痰、解热的功效。此外,美国薄荷还具备防腐特性,能够舒缓神经紧张,帮助减轻紧张情绪。而美国薄荷精油则主要被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中。美国薄荷花参考文献[1] 韦东山,张秋良,常金宝.美国薄荷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机理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05):39-45.[2] 刘军,郝玉兰.美国薄荷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83-85.[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00-203.[4] 李岚,秦永胜,陈军.美国薄荷的栽培管理技术[J].林产工业,2012,39(03):64-65.DOI:10.19531/j.issn1001-5299.2012.03.021.
2024-08-06
-
自然在身边—水杉,植物界的“大熊猫”
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W.C.Cheng),作为植物界的“大熊猫”,隶属于柏科水杉属,是极为珍稀的孑遗植物之一。水杉的发现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被公认为是20世纪我国乃至世界植物界的重大发现。目前,水杉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25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用材林树种、沿海防护林树种、农田防护林树种、城市绿化与风景景观林树种。 水杉的发现水杉的化石记录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诸多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然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人们曾一度认为这一物种已随着岁月的流转而灭绝。1943年,中国正深陷抗日战争的泥沼之中,国土大片沦陷。尽管烽火连天,但仍有众多学者坚守学术阵地,1943年夏,农林部中央林业研究所的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王战自重庆启程,前往恩施,意在洽谈赴神农架进行植物考察的相关事宜。途经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时,得万县高等农校教师杨龙兴之信息,闻磨刀溪(今属湖北利川)存有一棵被当地民众誉为“神树”的奇特树种。王战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原定水路,改行陆路前往恩施,以期一睹此树之真容。经过三日艰苦步行,王战终于抵达磨刀溪,亲眼目睹了这棵参天针叶树,并悉心采集了标本。返回重庆后,王战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了详尽鉴定,最终确定其为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并将此珍贵标本妥善存放于标本室,以供后续研究之用。被重新寻得的“王战118号”,是有记载的第一份被研究过的水杉标本,采自“利川水杉王”|JinshuangMa&GuofanShao/Taxon(2003)水杉的植物特性 水杉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可达2.5米;树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幼树裂成薄片脱落,大树裂成长条状脱落,内皮淡紫褐色;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树冠广圆形,枝叶稀疏;叶片呈条形,互生,表面淡绿色,背面色较淡。水杉叶表面水杉叶背面 水杉树皮树裂成长条状脱落水杉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雄球花以总状花序状或圆锥花序状的方式排列,而雌球花则单独生长在侧生小枝的顶端。球果呈下垂状态,通常在当年成熟,形状接近球形。雌球花包含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苞片,成熟后会裂开并释放出带有薄翅的种子。水杉的价值水杉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根系之发达,能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并对地下水位进行积极调节;同时,水杉林亦为众多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进而促进了物种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此外,水杉在光合作用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水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孑遗植物水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树种,具备显著的生物学特性,如长寿命、风媒传粉机制以及细小扁平且具翅的种子结构,通过风力传播繁衍。基于这些特点,理论推测水杉应当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实验数据却显示,水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象可能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气候变迁。冰川期的极端寒冷气候导致水杉种群数量大幅减少,进而形成了所谓的瓶颈效应,直接影响了现代水杉基因的丰富程度。第四纪冰川的作用还使得原本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水杉分布区域显著缩小,大量水杉因无法适应冰川的侵袭而灭绝。仅有一部分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水杉种群被迫迁移到湖北、湖南和重庆交界的地域,并最终在那里得以保存。这些幸存的水杉种群不仅代表了原始水杉的部分基因型,也为研究水杉的遗传特性及其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样本。水杉种群的引种和生存力分析尽管水杉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引种栽培,但其原生地的野生种群仍然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多方面的生存威胁。由于森林砍伐、生境破碎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水杉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稀的自然遗产,中国及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水杉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此外,实施人工繁育和再引入项目也是保护水杉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增加其种群数量,提高其生存能力。水杉作为一种珍稀的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水杉被视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它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信仰,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水杉的树干通直挺拔,枝叶扶疏,树形秀丽,既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又透露出肃穆端庄的气质。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更是人类共同守护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水杉的保护和研究,确保其能够在未来继续繁衍生息,为人类和自然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参考文献[1]朱莹莹,徐晓婷.气候变化对我国特有濒危物种水杉野生种群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 志,2019,38(06):1629- 1636.DOI:10.13292/j.1000-4890.201906.018.[2]黄小,朱江,姚兰,等.水杉原生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20,28(04):463-473.[3]李晓东,黄宏文,李建强.孑遗植物水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3,(02):100-108.[4]王希群,马履一,郭保香,等.水杉的保护历程和存在的问题[J].生物多样性,2004,(03):377-385.[5]辛霞,景新明,孙红梅,等.孑遗植物水杉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4,(06):572-577.[6]崔敏燕.濒危物种水杉种群的引种和生存力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7]王希群,马履一,郭保香.水杉发现过程的系统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2-28.[8]中国植物志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