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在极端干旱频率评估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度显著增加, 对陆地生态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 严重制约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并且地处季风区,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大,再加上极端干旱评估时采用的干旱指数考虑要素和计算原理各不相同,因此极端干旱频率评估结果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若简单采用单一指数来监测区域极端干旱事件,结果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因此, 定量评估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干旱监测和预报业务及研究工作的最基本和重要问题。 

  沈阳生态所景观过程组研究团队基于1970-2010年中国区域695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计算4种不同的干旱指数评估不同时间范围(月、年)与不同区域(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及不同海拔区)的极端干旱频率,系统地量化了蒸散发和时间尺度(312个月)及其交互作用对极端干旱频率评估结果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年极端干旱频率的评估结果主要受到蒸散发的影响,月极端干旱频率的评估结果则由蒸散发和时间尺度共同影响;2)蒸散发主要影响极端干旱评估结果的时序波动,时间尺度影响极端干旱评估结果的空间变异;3)干旱区和3500m以上的区域影响极端干旱频率评估结果的因素与其它区域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区域极端干旱的影响,实现水资源合理调度和有效抗旱减灾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结果以“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imescale selection in assessing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conterminous China”为题发表在Atmospheric Research (IF = 5.369)期刊上。景观过程组助理研究员马天啸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梁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8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3302731971486)的资助。 
蒸散发、时间尺度及其交互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不同气候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