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将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清原站)喜列其中。
自此,我所已建有4个国家野外站(会同站、长白山站、沈阳站、清原站,全部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4个所级野外站(大青沟站、乌兰敖都站、额尔古纳站、沈阳城市生态站/树木园),2个与国家林草局共建站(长白山西坡站、额尔古纳湿地站),涉及森林、农田、草地、沙地、城市等多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作为立足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研究所,野外站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研究所将持续加强野外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其他具有学科、地域特色的观测研究站申请加入院CERN站、国家站。
清原站全景图
清原站简介:
清原站始建于2002年,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北麓。建站之初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级站,201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级站,2014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CERN),历经18年建设,2020年加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清原站现已成为温带(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集监测、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科普和开发于一体的综合野外平台。
清原站多年来以温带典型次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景观尺度,开展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在突破林分/林窗结构精准量化新技术,建立基于林分结构优化调控原理的次生林恢复和林下参培育技术体系;探明自然干扰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明确干扰对次生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更新演替等过程的影响规律,提出人工模拟自然干扰促进森林恢复和林下中草药栽培利用技术方案;揭示次生林建群树种更新与共存机制,建立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结构调控途径及林下山野菜复合经营模式;阐明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水源涵养林功能低下、长期生产力维持的凋落物等机制,提出基于凋落物保护的功能提升和林蛙养殖存活率、保存率提高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清原站现有30多名固定研究人员;已形成了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杰青、优青,青促会成员等一批中青年的科研队伍。主持了包括973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青、优青、重点基金等),重大项目课题、前沿重点项目,辽宁省科技特派等项目;发表论文400余篇(SCI>300篇),获授权专利超30项,多篇决策建议被国家采纳,牵头完成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10余项,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等个人荣誉奖50余项。
清原站拥有典型次生林生态系统研究、试验、监测林地1450ha,已设置不同类型固定试验样地300ha。建有国际领先的塔群通量、雷达监测,野外增温、氮沉降试验等观测研究平台、次生林生态系统科研样地,以及人工、自动观测气象站、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典型森林水、土、气、生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等。与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芬兰、日本、韩国等10余国家科研机构30余位科学家开展合作交流,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共建“中美森林培育与生态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坎贝尔科学仪器公司共建“科尔森林痕量气体与同位素通量监测研发联合实验室(科尔联合实验室)”。同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以及辽宁省所有涉林院所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合作研究。
加入国家站以后,清原站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野外综合实验平台。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依据,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咨询。
(清原站、科技处、办公室)
相关链接: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qtwj/qtwj2020/202012/t20201229_16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