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清原森林站)召开“温带森林生态论坛暨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长白山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推进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应用生态所)所长朱教君院士、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网络与信息化处褚大伟处长、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何洪林研究员、沈阳应用生态所副所长王绪高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清原森林站的相关人员与会。
首先,相关研究人员围绕清原森林站研究定位与方向分别以“东北森林林窗干扰过程及其对树木更新的影响”(卢德亮)、“人工林地力衰退机制与恢复策略”(杨凯)、“根系输入是温带森林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孙涛)、“森林冬季生态研究进展”(葛晓雯)、“基于清原科尔塔群的温带森林碳汇精准计量”(朱苑)、“林业剩余物与生物炭”(于立忠)、“气候智慧林业_清原森林站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探”(高添)为题进行了汇报。会议重点听取于贵瑞院士对各报告存在问题的深入系统分析,以及针对未来研究给出的高屋建瓴建议。于贵瑞院士强调,对于林窗扰研究,未来应该跳出林窗看林窗,构建林窗数据库,未来在景观尺度探索林窗合理的结构与分布模式,将林窗理论应用到森林经营实践;对于人工林衰退研究,指出应明确人工林的具体地点、立地条件,以及林分地力形成的前期条件,包括养分归还,化感物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衰退机制以及恢复策略等;对于根系研究,应创新发明类似于“叶面积指数”这样的指标,以表征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同时开展地下根系立体分布研究,探索建立根系异速生长方程;对于森林冬季生态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首先应明确研究重点,要明确温度和降雪的关系,还要考虑“春化”、物候、以及植物春夏季生长与冬季的关联性等,要通过巧妙地试验设计,解决雪与水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对于复杂地形下森林碳汇精准计量,指出要阐明TCI模型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基于科尔塔群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期望基于清原科尔塔群建立一套适用于复杂地形的理论或体系或模型,未来能明确多时间尺度平衡方程的关系,实现尺度转变,构建多尺度的数字解译方程;对于林业生物炭,不要笼统地讲制备生物炭,而要明确具体的生物炭类型,在些基础上的探索制备工艺等,建议将生物炭制成炭肥,探索原位制肥技术,建议将林业剩余物制备成易降解的生物塑料、餐盒等,提高剩余物的利用价值等。
之后,在清原森林站信息化站史馆和多功能数据中心,专家组详细了解了清原森林站近年来依托中国科学院网信示范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森林碳汇智能监测、森林三维结构监测、动物多样性智能监测、空气质量和冻土监测等),高度评价了清原森林站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的智慧森林监测管理平台,以及目前在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碳汇等功能监测/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并认为清原森林站要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林学、生态学深度融合,将会对推动相关领域科研范式变革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专家组听取了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长白山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最新进展,现场对高塔进行了选址,结合实地情况确定建设地点,并提出建塔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如:建议高塔的高度应高于目前已有塔的高度,尽量不要调整高塔135 m的高度(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相关的仪器),可以考虑加高高塔的基座(2 m左右)等。于贵瑞院士建议,应以高塔为核心,未来形成三个梯度观测,组建体系化观测的总体布局,探讨多塔协同观测与研究的原理和技术问题。
学术报告会现场
高塔选址现场